旗袍,承载东方韵味之美的美丽衣裳,赋予女性以端庄优雅的形象。在现代社会中,一袭古典的旗袍依旧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。2016年5月14日,在北京大学二教207教室,在旗袍文化方面颇有造诣的徐冬老师身着一身古典旗袍,为现场听众带来了一场关于旗袍知识与文化的讲座。
徐冬老师由旗袍的起源讲起。旗袍源于满族的旗装,旗装形式简洁,便于骑射。满族入关后,在服装上也进行了改革,满汉服饰文化的相互影响和融合催生了清代袍服,清宫廷服饰保留了鲜明的满族民族服饰特色,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。清代的袍服十分华美,形制严格、等级森严,在工艺上制作精良、工序复杂、十分讲究。圆领是清代袍服区别于汉服的最大特点。
时至晚清,民族服饰不断发展,20世纪初期旗袍诞生,20世纪20年代旗袍马甲诞生,自晚清至民国,旗袍风靡全国,1929年旗袍被国民政府定为“袍服”。其中宋庆龄的“倒大袖旗袍”装扮简单沉稳、端庄大方,更是将旗袍文化和东方女性独特之美带到了全世界。
20世纪30至40年代,旗袍文化达到了鼎盛时期,当时最典型的是“学生服”,它是一种受到了欧美服饰文化影响、收腰、袖口缩小的“改良旗袍”。徐冬老师解释说,改良旗袍改良的是“制作方法”而不是旗袍样式,彼时的旗袍背后使用了拉链设计、收腰、上袖等西式制衣方法。1938年纽约街头为抗战募捐的游行队伍中,迎面走来的中国女性清一色的旗袍造型,“温柔婉约”的东方女性之美透过老照片传承下来。
上世纪40年代由于中国战争不断、经济凋敝、政治混乱,旗袍作为一种展现女性美的服装逐渐被淘汰,女性和男性服装趋向一致。
经济繁荣、政治稳定是女性美得以展现的基本前提,21世纪初,中国的旗袍文化在沉寂多年后又逐渐兴起,出现了“新中式服装”,“中”是“中国”,“式”是“样式”。电影《花样年华》中张曼玉的旗袍造型更使中国女性开始重新审视旗袍之美。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夫人彭丽媛女士也成为了新一代中国旗袍文化的“代言人”,APEC会议上的唐装也属于改良了的“新中式”旗袍。
讲座结束后,现场还有旗袍试穿活动,徐冬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几套做工精良、样式精美的旗袍供志愿者挑选试穿,一些到现场来听讲座的女孩子们十分踊跃地试穿,一身旗袍,佳人玉立。徐冬老师也将女孩子们身穿的旗袍一一作了讲解。
赞 0
踩 0